一夜被抛弃!农商行高管下沉:是时代阵痛还是无声清洗?
- 支行
- 2天前
- 10热度
- 0评论
需要润色修改材料,关注后联系老秘
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
最近农商行的圈子里,农商行大合并这事儿,聊得挺热闹。有人替那些一夜间从“县域总行”变成“支行长”的高管人员打鸣不平,觉得是寒了心、委屈了;可也有另外的声音,觉得市场洗牌早晚就要发生,甚至有点“如此应该”的意思,认为这样能让农商行更接地气。
这场大变化,不仅仅是几家农商银行牌子的合并,更像揭开了农商行职场那层神秘的面纱。你认为呢?
刷屏的那些曾经农商行的高管们“纷纷下沉变成”到分支行的消息,就是这场争论最生动的注解。这些远不是农商行体系动了一次“外科手术”,更像一面特别真实的镜子,照出了农商行的职场丛林,大家嘴上不敢说、心里很清楚清的生存法则:你的价值,到底是你的能力说了算,还是你的那个位置说了算?
【A派观点:高管不易,“下凡”是委屈与牺牲】
觉得高管委屈的这些人,心里大概都有一杆自己的秤。他们会认为,能爬到农商行的县域总行管理那位置,哪个不是一路拼杀、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?谁还没在基层摸爬滚打过?努力付出、熬过的夜、担的风险,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。好不容易积累了经验、视野和人脉关系,结果合并大潮一来,一纸调令,可能就从运筹帷幄的“将军”变成了得亲自带队冲锋陷阵、扛具体指标的“支行排头兵”。
这种大落差,绝不仅仅是工资条上数字的变化,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冲击。你想想,以前在总行务虚、搞战略,现在得到支行处理鸡毛蒜皮,拉存款、跑贷款,还得看分管领导脸色,甚至可能要向过去自己管过的下属汇报工作。这感觉,能好受吗?在他们看来,这不叫“下沉”,这叫 “变相出局”,是对过去所有奋斗和价值的一种无情否定。改革是没错,但用这种方式让一批有经验、有功劳的人“牺牲”掉尊严,是不是太残酷了点?
- A派金句 (多数人的直觉): “爬到山顶用了半辈子,一阵风就吹回了山脚。不是不服从安排,只是心有不甘,谁懂这份委屈?”
【B派观点:市场铁律,接地气才能活下去】
当然,还有另一派,看法就现实多了,甚至有点“冷酷”。他们觉得,市场就是市场,优胜劣汰是铁律。农商行合并,本就是为了提高效率、防范风险,整合资源。机构精简,位子必然减少,尤其是高管这种稀缺资源。过去有些地方的农商行,是不是存在“人浮于事”、“关系户”、“论资排辈”?这次合并,刚好是个挤水分、动真格的机会。
让高管“下沉”到分支行,不正好是块“试金石”吗?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遛遛。真有本事,懂业务、能带队伍、能扛指标,那在支行照样是条龙,甚至比在机关更能发光发热,更能体现价值。可如果只会开会、画饼、讲精神,到了真刀真枪的一线就抓瞎,那被淘汰,不就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吗?农商行说到底还是经营单位,能给银行带来实打实效益的岗位才是硬道理,没有什么位置是铁饭碗,更没有谁该永远躺在功劳簿上。高薪高位,本来就该匹配高风险高要求。
- B派 (聪明人的选择): “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。真金不怕火炼,是龙是虫,拉到一线溜溜就知道了。”
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冲突】
你看,这两种观点背后,其实藏着几组挺扎心的价值观冲突:
- 努力 vs 机遇/位置: 你的成功,到底是靠你多年苦心经营的能力和奋斗,还是更多取决于你恰好站在了哪个风口、坐上了哪个位置?高管的“下凡”,似乎狠狠地打了“努力决定论”一巴掌,让人觉得“位置决定论”才是赤裸裸的现实。
- 个人 vs 集体/系统: 在整个农商行系统需要优化、需要改革(集体利益)的大背景下,个人的职业生涯、情感甚至尊严,应该被放在什么位置?为了所谓的“大局”,个体的“牺牲”是不是就理所应当,甚至不值一提?
【灵魂拷问,等你发声】
好了,现在轮到你了,抛开那些客套话,咱们来点实在的:
- 二选一问题: 如果命运让你选,你是宁愿在总行拿着可能缩水的待遇做个“边缘人”,至少听上去还是个体面职位;还是去支行一线直面枪林弹雨般的业绩压力,当个手握一定实权的“土皇帝”?
- 立场表明问题: 面对农商行高管“下沉”这事儿,你骨子里更倾向于理解A派的“委屈与不甘”,还是更认同B派的“市场铁律”?别光说站队,说说你的理由!
- 经历分享问题: 你或者你身边的人,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职场“降维打击”,或者反过来的“草根逆袭”?结果怎么样?这事儿给你最大的启发或者心理阴影是啥?评论区,讲出你的故事!
【评论区,等你来撩!】
这场农商行的“人事地震”,到底是刮骨疗毒必须承受的阵痛,还是一场不动声色却异常残酷的清洗?这事儿啊,角度不同,滋味儿也不同。对于那些在基层熬了好多年、眼巴巴盼着上升通道的年轻人来说,这没准儿真是个“机会来了”的信号;可对于那些习惯了高位安稳、指点江山的“老将”们,这无疑就是一场职业生涯的“滑铁卢”。
**说到底,是不是屁股决定了脑袋?**你更倾向于哪一方的观点?
亮出你的态度,评论区交给你们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