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块石头融资8亿全变不良,3大警示与5个实操建议

需要润色修改材料,关注后联系老秘
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
"这些石头值11亿?"评估员惊讶地问道。
"当然,这可是稀世珍宝。"对方信心满满地回答。
就这样,4块普通灵璧石从1120万一跃成为11亿资产,成为某银行8亿融资的"抵押物"。

当你以为这只是一个荒诞故事,却不知它正是当下银行业风控与合规管理的一面照妨。
近日,一则裁判文书揭开了金融史上罕见的"石头融资案":4块不足1200万的灵璧石,被评估为11亿价值,某银行子公司以此为抵押物发放8亿贷款,最终全部变成不良资产。涉案人员因违法发放贷款罪获刑6-8年。这场闹剧背后,折射出我国银行业三大风险盲点,值得每一位银行从业者警醒。

一、石头融资的荒诞闹剧

2017年,某苏州公司实控人找到某银行董事长,请求解决8亿元短期贷款困境。这位董事长随即"指示"下属金融租赁公司成为出借方。

而最令人震惊的是:

  1. 为满足金租公司业务要求,4块灵璧石被评估师串通伪造估值报告,从实际价值1120万元虚增至11.06亿元
  2. 借款方提供的58套房产"抵押物",经办人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眼,没有核实房产证与产权一致性
  3. 明知风险巨大,经办人还删除了贷前调查报告中关于企业融资风险部分
    融资获批后,借款人仅支付少量利息,本金持续拖欠。截至案发,法院执行仅回款300余万元,近8亿元资金至今未追回!

二、假出表操作: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务魔术

眼看8亿打水漂,该金租公司想出"妙招":让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代持不良贷款。

具体步骤令人咋舌:

  1. 金租公司安排地方资产管理公司(AMC)收购8.39亿元不良资产
  2. 企业集团下属公司随即从AMC以8.46亿元价格收购该债权
  3. AMC从中赚取通道费755万元,并向金租公司负责人行贿150万元
  4. 企业集团与金租公司签订兜底协议,完成"不良资产出表"

表面上风险转移,实则债务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! 因为企业集团用于代持的8.4亿元资金,正是从该银行本溪分行获得的贷款。当这笔贷款无法正常支付利息,整个骗局才浮出水面。

三、三大风险警示与反思

这起"石头案"折射出当前银行业三大核心问题:

1. 中小银行风险累积与治理失效

某银行2015年上市后盲目扩张,2017年实现近90亿净利润,却在一年后无法按时发布年报。其资产结构中,投资类金融资产(变相贷款)占比过高,风险如同装进"黑匣子"。

更危险的是股权结构分散导致的"内部人控制": 第一大股东持股不足5%,前十大股东总持股不超过30%,形成董事长"一言堂"局面。从"4块石头"案可见,融资决策完全由董事长一人主导。

2. AMC假出表乱象

近年来,银行过度依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处置,常见套路包括:

  • 通过"空存还款"后再贷款平库掩盖不良
  • 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本行不良资产
  • 以"资管+通道"方式实现非洁净出表

为何屡禁不止?因为操作简单,收益高,特别对地方AMC而言,这类业务能够轻松获取"暴利"。

3. 金融租赁售后回租模式争议

该案暴露了金融租赁公司"售后回租"模式存在的巨大漏洞,本质是"类信贷"业务,被用于规避监管,进入银行禁入领域。

四、五大风控实操建议

面对上述风险,银行从业者应当:

  1. 强化租赁物价值评估:建立多方评估机制,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,实行"双人双查",防止串通作假

  2. 深化贷前调查:重视风险预警,建立健全的贷前调查报告,坚决杜绝删减风险部分行为,对企业实际控制人、关联交易进行深入核查

  3. 优化抵押物管理:设立专业抵押物管理团队,确保抵押物权属清晰、评估公允、登记手续完备

  4. 规范不良资产处置:建立阳光透明的不良资产处置流程,防止通过复杂结构设计实现"假出表"

  5. 完善内部制衡机制:避免"一言堂"决策模式,加强董事会与监事会对重大决策监督,建立有效问责制度

五、争议与思考

争议观点:随着监管趋严,金融租赁公司"售后回租"模式可能在5年内逐步萎缩,甚至被取代。
这一趋势将对众多依赖此模式的金融租赁公司带来重大挑战,需要开始战略转型。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
你怎么看?